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日前舉辦了“中山醫學論壇—現代顯微外科主題”,向國內外同行展示中山大學顯微外科學科群在學科建設、臨床醫療、科研開拓等方面的風采。
難治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成為與會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點。專家稱,臂叢神經損傷不僅常見于交通事故,與分娩也有關,且以二胎或以后多見。
臂叢損傷會導致整個上肢功能的喪失
何謂臂叢神經損傷?這個病在普羅大眾眼中還比較陌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顯微創傷外科學科帶頭人劉小林教授介紹,臂叢由頸5-胸1的神經根組成,支配整個上肢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并含有交感神經成分。臂叢根性撕脫傷會導致整個上肢的感覺和運動的喪失,是周圍神經損傷中最嚴重的類型,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
國內外的學者致力于研究臂叢根性撕脫傷的治療一個多世紀,已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總體療效仍難以令人滿意。
“臂叢神經損傷,早期明確診斷困難,治療手段復雜,恢復周期長,恢復不完全,國內開展診治單位少。”劉小林表示,中山附一院在近幾年對難治性臂叢損傷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一些新的進展。“結合臨床基礎醫學的研究成果,比如更加明確的臨床和病理分型,開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同種異體神經—‘神橋’,一期神經重建、二期和三期的游離股薄肌功能性肌肉移植成為臂叢損傷患者恢復全上肢功能的有效策略等,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效果比過去有所提高。”
本次論壇邀請了國際一流的臂叢治療專家日本kazuterudoi教授,臺灣莊垂慶教授,參與共同交流,正是對中山醫治療臂叢損傷技術的認可。
85%以上為摩托車車禍導致
“臂叢損傷治療難,愈后差。如果將臂叢比作發電廠,臂叢根性撕脫傷就等同于發電廠被炸,難以修復。”中山附一院顯微創傷外科顧立強教授表示,臂叢神經損傷85%以上為18—45歲青壯年,常見于交通事故,上肢牽拉性損傷或者產癱(即分娩性臂叢損傷)。
“這其中,臂叢損傷85%以上是騎摩托車摔傷導致,人車摔倒瞬間,肩膀和頭同時著地,短時間的暴力沖擊導致臂叢神經損傷。” 中山附一院顯微創傷外科副主任醫師戚劍指出,還有汽車后排沒有兒童安全座椅,孩子坐在車里,一旦遇到意外,孩子被安全氣囊輕輕一碰就可以導致臂叢神經損傷。
臂叢神經損傷與分娩有關
在三個常見原因中,產癱比較特殊。“與成人成瞬間承受暴力不同,產癱兒多是因為肩難產造成的(胎兒肩膀被卡住),這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因而多為不完全損傷。”顧立強說,“超過8斤的巨大胎兒、母體產道小、母親肥胖或有糖尿病等,都是導致產癱的原因,而且常見于二胎或以后。”
按理說,二胎媽媽應該更有生產經驗,為什么反而容易造成產癱?顧立強介紹,正是由于二胎媽媽過于大意,疏于產檢,未能及時發現胎兒異常。
據報道,國外的產癱發生率為1/1000-5/1000。“國內的產癱比例也很高,但80%-90%的患兒都能通過康復治療自行恢復,需要做手術的只有10%-15%。”顧立強說,“產癱治療一定要遵循‘早康復早治療’原則,及早就醫。”
由于產癱兒通常肩膀、肘部受影響較多,手仍有部分功能,顧立強表示,在恢復前抓緊時間做康復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產癱兒手臂抬不起來,有明顯的“討飯手”,家長不妨經常教孩子做兩個動作:第一個是投降動作;第二個動作是掌心朝上,前臂旋后。這兩個動作最好一直堅持做到孩子15歲,對臂叢損傷的康復、對預防手臂的畸形都有幫助。“就算不能自行恢復,因有堅持訓練以維持關節活動防止僵硬,還是可以通過別人的幫助進行手臂活動。”他說道。
顧立強強調,臂叢損傷是肩難產的并發癥,“產癱寶寶出生三個月,家長豎著抱孩子,孩子胳膊能抬起來,可能不需要手術。對于不能自行恢復的產癱患兒,手術的最佳時間為受傷的3個月——半年。” (通訊員:彭福祥)
回復【風險】即可測試
周圍神經損傷
枸櫞酸他莫昔芬片臂叢神經損傷常見癥狀:感覺障礙 營養障礙
并發癥狀:肌肉肌腱單位的急性損傷
相關檢查:神經系統檢查 tinel征
推薦用藥:風濕定片

活血通絡,除痹止痛。用于風濕性...[詳細]
¥11.99購藥
癥狀體征 用藥治療 飲食保健 病理病因 檢查鑒別 并發病癥 預防護理
推薦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預約掛號
推薦醫生:王樹鋒 栗鵬程 侯春梅

- 周圍神經損傷,手抖,無力心驚,緊張
- 外傷后,周圍神經損傷與外傷有關系嗎
- 糖尿病周圍神經損傷